头部背景图

温和的“藏獒记者”
标题背景图

返回首页 发布时间:2012/10/10 11:32:47 分类:学习指南 已经阅读

[打印本页]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[关闭窗口]

108日,刘万永休完个人史上最长假期回到单位中国青年报社上班。同事们用善意的戏谑调笑和各种八卦消息迎接他的归来。

 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,当天,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开始公示,刘万永榜上有名。这个奖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项,刘万永是今年公示名单中比较年轻的一位。

  此前几天,他发了一条微博:“15年没休过年假,终于攒成病假一并休了。衷心感谢朋友们的关心,你们的每一个问候都让我铭记在心。报告一下,烟,戒了。回想过去,一边吃饭一边吞云吐雾的样子,真真地可恨。我是真心改过了,不信的,可以安排个饭局验证一下,十一假期我坚守北京。

  看他微博里许多的玩笑话似乎显得有些不正经,与他接触时听他时不时说个冷笑话感觉很逗,而他微胖的身材和天生一双眯眯眼非常容易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……这一切都很难让人将他与他在新闻界的知名外号联系起来--藏獒

  15年来,这样一只看似温和藏獒,一直笃然地眺望着远方。15年来,他坚持用新闻的力量服务青年成长,推动社会进步,不出击则已,一出击便是电闪雷鸣:拉贪腐高官落马,为寒门学子张目,揭高考冒顶黑幕……日复一日的行走和攀登,只为正义和公平;脚下的战场或许在不断更迭,但他说:要记住你出发的地方

  威胁就在一米之内

  作为一名调查记者,刘万永曾在法庭外孤身一人面对七八十人的围攻。国内某知名新闻杂志的报道曾这样还原当时的现场:

  威胁距离他只有1米。他站定,从兜里掏出一根烟,点着,慢慢抬起头,与眼前躁动的人群对视起来,天生的一对小眼睛努力保持镇定。扇形的人群还在向他靠拢。几个脚蹬旅游鞋的平头青年紧握着拳头冲在最前面,裸露在外面的刺青格外显眼……”

刘万永当了15年记者,却极少有采访现场的留影,只因绝大多数时候他都是独自战斗。图为他拿着为数不多的年轻时的照片向记者讲述年轻时候的故事。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炎良 摄

  让他陷入危险境地的是一篇名为《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》的新闻报道。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。虽然这不是我采写的第一篇调查性报道,但代表着我向调查性记者转型的开始。

  2005518日,《中国青年报》刊登此文,详细披露了曾任辽宁阜新市市长、市委书记的王亚忱与当地商人高文华之间的利益纠葛。报道发表后第9天,由辽宁省纪委、省检察院和省公安厅联合组成的专案组成立。当年116日,王亚忱被警方拘留,并在一个月后被批准逮捕。2007年,王亚忱的女儿王晓云等也相继被判刑。

  贪官落马,大快人心,而从采访到见报乃至刊登之后历经种种波折。2005423日起,刘万永先后到沈阳、抚顺、阜新等地采访。那一年426日下午,刘万永还采访了王亚忱本人,王对如何侵占他人财产振振有辞。当晚,王还让一个熟人给刘万永打电话,问一问那篇稿子什么时候发。当时的王亚忱气焰之嚣张,有恃无恐,可见一斑。

  被围攻的场面,发生在20061024日,王亚忱及其子等4人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职务侵占罪案一审开庭审理的法庭之外。

  足足六七十人的扇型人群迅速围向刘万永,刺耳地尖叫声、谩骂声瞬间掺杂在一起。几个身穿牛仔、脚蹬运动鞋的壮汉叫嚣着冲向他:打他,打他!’”

  回忆起这一切,刘万永一脸平静。

  当时你不害怕吗?中国青年网记者问刘万永。

刘万永刚当记者时的珍贵留影。他在河南开封农村采访,写出了《小学校长讲真话被免职》的报道。刘万永供图

  当然害怕,但是害怕好像也没有用吧,呵呵。刘万永说,事后我犹豫了一下,还是给我老婆发了个短信,跟她说这件事情。她回复我给你报个跆拳道班吧。我说,没用,还是跑吧!’”

  他说起这些时,没有害怕,神色中反倒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幸福。妻子是他的大学同班同学,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,对他的工作给予毫无保留的支持。

  慢慢翻过那些山

  刘万永说自己很笨。

  都上大三了,我才去当校报记者,很好笑吧?他说,我喜欢新闻,但对什么叫通讯、特写、消息一概不知,大二时还不知道新闻的‘5W’是什么意思,而且笨到不知道去找老师、去新闻系听课,脑子里就没有这根弦。

  那时的他,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图书馆看报纸,而看得最多的是《中国青年报》。那时的他,或许憧憬过自己的名字以记者的名义出现在报纸上;但他可能没有想到,未来的日子里,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与这份报纸绑在了一起。

  我们那个时候,看《中国青年报》的人很多,图书馆里只有一份,有时看报的同学多,我就在旁边等,等的时候翻翻其他的报纸,比较一下不同的报纸对同样的事件报道角度有什么不一样,写法有什么不一样,比较一下优劣。

  靠着这种办法,他逐渐找到了写新闻的门路:

  我觉得,做记者有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模仿,模仿别人的好文章;第二个阶段能够看出别人文章好在哪里,还有哪些不足;第三个阶段是能看出文章背后的东西,就是作者虽然没有写入稿子里,但他必须知道的东西。

  大学期间,他在《河北大学校报》开了一个专栏叫做校园七日断想,模仿《中国青年报》的社会七日断想

  写了有大半年吧,每个星期写一篇。反响?哈哈,好像没什么反响吧。 刘万永谦虚又顽皮地说。

  随着写作的不断进步,思想的不断成熟,刘万永的文章也逐渐走出校报,跃上了《河北青年报》、《河北日报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众多报纸的版面,这给了他相当大的激励。毕业在即,他考取了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学院攻读双学位。期间,他进入《中国青年报》实习,出色的成果让他留了下来,一直干到今天。

  初入报社时,他被安排在总编室,大家都知道,那是报社最苦的地方。即使最苦,他照样干得出色,写的报道常常上头条。一年之后,他开始专攻教育领域,跑教育。他说那是他发稿的一个高峰期。我不止一次听到同事转述《中国教育报》同行的话:你们新来的那个刘万永,挺勤奋的。’”

  本科学教育,后来学新闻,做教育新闻的记者,工作对于他来说算是得心应手。然而,几年下来,难免倦怠:一开始感觉很新鲜的话题,慢慢被另一种感觉替代:这算新闻吗?前年我就报道过……”如何突破业务的瓶颈,一度让刘万永感到很苦闷。

  20046月,《中国青年报》版面改革,《冰点》周刊创办。这也成了刘万永突破和超越自我的一个契机:成为《冰点》周刊的记者,意味着从领域到写法,一切几乎重新开始。

  在《冰点》的一年,是我压力最大的一年:从年龄上说,上有轻车熟路的老记者,下有进步神速的年轻记者,自己适应起来慢,更要清除早已习惯的写作思维。但这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年。那是一种蜕变,从此知道:写稿子,重要的是结构和语言,要有细节和故事,不仅要让读者读明白,更要让读者有阅读的快感。一篇报道,应有更强的生命力,即使当新闻变成旧闻,其认识价值和文本价值仍然历久弥新。

  刘万永说,记者的职业生涯中,一篇出色的报道,就是一次登山,需要付出体力和智力。不要奢望一步登上山顶,天下美景尽收。我们前面有最美的风景,需要你做的,是一步一步前行,慢慢翻过那座山。

  仰望星空&脚踏实地

  写稿多的叫疯狗,写得又多又快且的,就叫藏獒啦! 

  说起藏獒这个外号,刘万永丝毫不掩饰内心的自豪,这是属于一个从业15年的老记者的骄傲。

  作为记者,藏獒曾用《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》的报道揭开弊端丛生的高考谜案的神秘面纱,在全国掀起有关罗彩霞事件的舆论风波。这篇文章不仅为罗彩霞成功维权,更敦促一系列相关高考招生制度的出台。

  作为编辑,藏獒曾用《宋江明求职验血记》的报道披露了山西长治籍考生宋江明在参加2011年长治市公务员招考过程中体检被贫血的遭遇,不仅为弱势群体伸张了正义,更推动了公务员考试体检制度的完善。 

  有人曾评价,他是一个天生的斗士,向不公宣战是他的信仰;他是一个悲悯的义士,为弱小呐喊是他的本能。

  而他说自己没那么崇高,他也有无力感,只是很多事件要求我们不能放弃,因为社会的不公,不是针对某一人或某一群人的不公,是对所有人的不公,区别是今天是我,明天可能是你。

  有一个画面,在刘万永脑海里挥之不去:

  春寒料峭的2007年初,山西某地法院高高的台阶上,一名老妇,一身白衣,是农村死人时穿的孝服,她手里拿着一沓材料,不哭不闹,神情漠然。

  多年来,当我遇到挫折、困惑,试图放弃一些想法时,我都会想起这个场景,我会问自己:她是谁,她要说什么,如果我们不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,我们能不能保证她不是我们的未来?

  还有一段话,给过刘万永深深的触动:

  在采访罗彩霞被顶包上大学的案件中,这个孩子对他说:我一直在问自己,我们班考我这个分数段的人很多,为什么偏偏选中了我,我感觉自己是被精挑细选才选上的。难道就是因为我们家在一个偏远的小村,家里没有任何社会背景?!

  说起这些,刘万永那双并不大的眼睛,透着一种坚毅的光:我们的工作,是努力实现公正和公平,为他人,更为自己。媒体人既要仰望星空,也要脚踏实地。前者给我们一双展望未来的眼睛,不会在世俗世界迷失方向;后者是指引我们曲折前行的路标,告诉我们不要盲目乐观和过度悲观。

  如今,作为《中国青年报》特别报道部的副主任,刘万永承担更多的是选题策划以及带新人的工作。用脚采访,用笔还原是他们的理念,独立调查,追寻真相,干预社会是他们的坚持。

  一战成名的时代已经过去,忘记过去才能轻装前行。刘万永淡淡地说。

  我们期待,这只中国新闻界的温和藏獒带着他的理想,走得远些,再远些。(中国青年网记者 吴楚)

底部背景图